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对数字化校园在学校战略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够
众所周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职业院校升格而来,且办学历史相对比较短,各学校办学基础相对较薄弱,从而决定了其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学生技能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作为首要内容上;另一方面,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对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没有把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做为考核的必须条件;再加上学校领导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问题,接受数字化的观念相对落后,习惯了传统的工作和教学模式。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长期未能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1]
2.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机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人员不齐备、规划不科学、制度不规范、实施不顺畅。[2]第一,很多高职院校仍没有成立独立的信息化和管理部门,更谈不上CIO建制、决策机构等;第二、很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和实施全部由技术部门进行,甚至最终的决策都是由技术部门进行,这种弊端是不能从全局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第三,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信息处或信息化办公室,但是在职能分工上无法与技术部门分清,最终成为虚设机构;第四,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评审机制,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第五、制度不健全,缺乏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制度、运行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无法保证数字化校园项目的顺利实施。
3.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很多高职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长期处于一种零打碎敲、需求驱动的自发状态,缺少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由于缺乏顶层设计,跨部门的应用系统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数据重复录入,重复管理,而且数据大量不一致;应用系统功能分散,来源多样,建设水平、数据质量层次不齐,在今后数据整合、管理整合、服务整合的应用集成过程将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但业务部门感受不到这种不均衡带来的压力;应用系统建设未经过统一规划,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整个系统也面临维护成本不断增加和越建越乱的风险。
4.数字化校园建设资金缺乏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上级行政拨款、科研项目基金、自筹资金等与本科院校有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的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收取学生的学费。因此,高职院校在资金上远远不能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尤其是在国家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单靠学校自己筹集资金完成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让高职院校感到力不从心了,也就更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发展和建设数字化校园了。当然,目前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推广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建设,以此来补助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但这也只是个别高校能得到资金补助,且资金有限,缺乏长效机制。
5.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
高职院校自身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不足,其信息化建设一般会采用“合作建设”或“外包建设”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在项目完成后负责验收,中间的开发过程基本由企业来完成。这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系统维护过份依赖企业,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或运行不畅,校方在不了解系统的情况下,不能自己进行系统的维护和检修。[3]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系统的更新换代是必然趋势,校方在自身技术力量跟不上的情况下,只好继续依赖厂商。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有效机制探讨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高职院校由于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而且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也相对欠缺,因此如果要改变这些状态,必须要健全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架构,自顶向下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4]
(1)成立领导机构,即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人、财、物、教学、科研、学生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该机构为校级机构,领导小组负责人应当为学校一把手或副校级领导。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和领导,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方针、任务和发展方向;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预算和资源分配;统筹、协调、保障各部门按照战略规划顺利运作;审议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建设方案等。当然,目前也有不少本科院校实行了CIO建制,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还尚需时日,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可以保障学校信息化工作有序、科学、规范的开展。[5]
(2)建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既包括技术方面专家也包括管理方面专家,该机构隶属信息化领导小组,为独立性组织。主要职责是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进行评审以及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等。
(3)建立信息化办公室,该机构可以单独设立,由管理和技术人员构成;也可以成立非独立部门的机构,挂靠于某个部门,如:网络信息中心等。该机构为部处级机构,隶属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为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管理等工作。
(4)成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管理部门,该机构需独立设置,主要职责是负责具体建设方案的实施等。目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立独立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严重制约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学校有了独立设置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作为部门负责人就会主动站在学校领导的高度考虑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工作,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长足发展。
2.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规范
有了完善的信息化建设组织结构,还需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如: 信息化管理制度、标准规范、运行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通过制度明确信息化项目的申报、审批、资金保障、验收、运行管理等流程,确保学校信息化项目的稳步实施。同时明晰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促进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依据数据标准规范,加强信息共享,便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
3.确立信息化建设原则,强化顶层设计
科学规划是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 可以说,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大多与缺乏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有关系。一个好的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可以保证在理念上、技术上和应用上的先进性与超前性,可以保证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发挥出最佳效益, 可以综合考虑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为避免重复一些高校的老路,即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来进行各个系统的整合,而且效果又不好, 因此一定要在前期就从整个学校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各阶段建设目标。首先,必须组织人员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较高的院校和承建过此类项目的公司进行学习调研,充分吸取他们建设的经验。其次,要充分分析学校的需求,包括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设前期充分做好各个部门的需求分析,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再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并邀请业内专家(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对建设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这个总体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方针、策略,也要有细致的实施计划。规划工作要坚持“需求驱动、应用为先”的首要原则,对于那些应用师生需求最迫切、见效快的项目应该先规划建设,比如:校园一卡通系统、OA系统等,通过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培养广大师生对信息化的认同感和意识,从而以点带面,再稳步推进其他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控制项目进度,并保质保量完成各个建设目标。当然规划制定不能只规划信息化项目,关键要认清这些项目的选择对学校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这些项目是不是必须的,避免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有些学校跟风,别的学校做什么,他也做什么,但这些项目建起来后却推不动,这是因为学校管理的意识还没有跟上,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
4.培养专业的技术队伍
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将会停滞不前。人才队伍包括三方面: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信息化管理与维护队伍。信息化教师队伍要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具备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和信息获取、处理及表达能力,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掌握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促进师生的交流。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要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任务、新问题、新趋势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比如理论研究人员可以对学校多年沉淀的大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等。信息化管理与维护队伍帮助教育管理者增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管理效率,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行。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网管员队伍,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来完善IT服务体系。另外学校要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学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