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当前和今后改革的路怎么走?高层领导已经提出“顶层设计”,就是五个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将这五个建设和发展称为“五位一体”的布局。此前的改革基本上是围绕市场经济这一主题进行的,今后的改革则要围绕“五位一体”来开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五位一体”的建设和改革,是执政思想的重大转变和显著提高,是新提出的总揽全局的治国方略。人们认识到,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只有通过再改革来逐步解决。改革再出发的路要怎样走?官员和公众都在思考。
一、经济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政府最基本的职能。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最重要问题是确定经济发展的正确模式。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困局,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现在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一要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二要将政府投资型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型经济,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一)要放慢经济发展速度
中国总想快速发展,从提出“多快好省”总路线到改革开放后的“加速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跳跃式发展”,提到经济,就是一个“快”字。这在那时是必要的,我们也做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48美元到现在的5400美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世所罕见。然而,现在我们必须从“快速发展”向“慢速发展”转变,实现不了这个转变,经济发展困局无法破解。我们要将经常说的“经济快速发展”改为说“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经济适度发展”或“经济平衡健康发展”、“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要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在全球的排名中,我们的人均GDP排在第94位,人均预期寿命排在第83位,中等都不到。我们说“放慢发展速度”,就是说发展是前提,在基数越来越大时,放慢发展速度,实际的发展还是很可观的。但是,在许多省和大城市2013年的规划中,都将发展指标定在8%以上,不少还是两位数,省、市间还在攀比谁的增速大。
为什么发展速度要慢下来?
首先,经济增长减缓、降速,是当前世界的总趋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达到5.1%,是一个小高峰,2011年为3.8%,2012年为3.3%,说明2010年以来,国际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经济增长减速也是国内经济的运行趋势。从2012年增长态势看,7.5%的增速创下了近13年来的最低。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结构性的减速是经济结构出了问题,不去调整结构就会继续减速,直到发生危机。现在,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技术成本、环境成本都提高了,国内市场饱和,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原来快速发展的条件失去了。随着低成本、人口红利等原有的比较优势的渐渐失去,如何筑成新的比较优势,将是对中国经济更大的挑战。自2012年11月末中央领导提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之后,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可以相信,2012年经济增长比前13年的减速只是一个开端,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更加注重增长质量而不是速度的时代。
其次,我们前30多年的“快”是有水分的。有专家指出,如果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算进去,增速至少要减去15%。还有虚报问题,如果挤干水分,实际增速并没有那么快。
最后,现在的经济失衡、结构混乱、环境污染、民怨激增等等社会问题,许多都是盲目发展造成的,再盲目发展,这些问题只会愈演愈烈。现在将快发展改变为慢发展,冷静厘清以前快发展中造成和积累的问题,形成健康发展的清晰思路,才有可能为“再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局。
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认为是坏事,“慢速发展”的文章,比“快速发展”的文章更难做。在只能慢时,“慢速发展”的文章做好了,它的意义也可能比“快速发展”更大。
(二)将政府投资型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型经济
从投资来看,中国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占到GDP的50%左右,而发达国家仅占20%左右。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各级政府的投资冲动。2013年是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换届之后的第一年,经济发展一直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投资和快速增长是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许多地方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增加建设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为了保增长,各地方作出的投资规划,已经达到了17万亿元,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确实要警惕稳增长政策执行失当和政府换届叠加可能再次催生的投资过热的风险。中国存在的投资饥渴症,就是主动地、人为地,为投资而投资,甚至是从中大捞国家和人民的好处,成为贪污腐化的温床。投资必须以需求为支持,必须有科学规划,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投资应是公众取向的,而不是政府取向的;应当是被动的过程,而不是主动地为投资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