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标题 二级标题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2015年…“理论热点面对面”专家组赴宜昌…多家媒体报道我校食品安全管理经…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就业指南

680万高校学生将毕业 热门专业不是求职保证

2015/3/19 14:50:20人浏览

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万,虽然就业形势的总体向好,但难掩大学生就业难、高校专业冷热不匀等老问题。此前,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被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上海市发布2012年度预警专业名单,18个本科专业将削减10%的招生计划。

但是,就业率挂钩专业设置,会不会加重冷热专业两极分化?专业设置与就业冷热的关系,高校如何看?本报记者就此在上海、安徽两地进行了走访。

学生:热门专业,不是求职保证

大四学生叶婷婷最近有点“压力山大”:4年前,她为了顺利就业,报考了热门专业;4年间,她目标明确,规划合理,进入了高校“拿证一族”,初级会计师、理财规划师、计算机、……不放过可以拿到的证书;现在,她还在为理想的工作努力。

现实总叫人无奈:门槛高的单位要求“211”、“985”高校毕业生,而一般不重视学校的单位却要求工作经验年限、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大专生和高职生,安师大这样的省属重点高校,即便是热门专业,也有点儿夹心层的感觉。叶婷婷的不少同学选择考研,也是“曲线救国”,瞄准的都是“211”重点院校。

专业的大四学生周逸皓,前不久签约了埃克森美孚公司做销售,在同学中算是就业相当顺利和成功的。

“环境工程虽然未被预警,但专业出路不宽,好几届学生就业并不乐观,很多人求职受挫,无奈转行。”周逸皓说,同届同学有100多人,除去考研、直研的20多人,其他同学的签约并不顺利。

“考大学选专业时都很盲目,进大学前两年都很懵懂。”周逸皓认为,“大学里真正糊涂瞎混的并不多: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出路窄的专业,很多同学都生活在迷茫和焦虑中,他们意识到要努力,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尝试很多事,但到毕业时才发现很多是无用功。”

学校:质量为先,不怕专业冷门

“冷热专业只是相对而言。上海今年发布预警的1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间,有不少就是当年因为就业好而热门、大家一哄而上的。”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牧运前说,每年新生调剂专业,95%以上的人会选择就业热的专业。翻看这几年的就业表,经济类、传媒类、音乐类等就业好的专业,学生人数明显呈正比增长。

但牧运前认为,对于就业热门专业,也应该冷静看待:一切都在变化,比如前几年热门的计算机,随着使用普及,计算机应用学科肯定会弱化。

而同样是冷专业,并不是每所学校就业都不好。比如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但上海大学这两个专业就业率却一直较高。

由政府强制高校减招或停办低就业率专业,叶志明并不赞成,相比而言,上海教育部门发布预警的方式更值得提倡。

去年,上海大学因为“师资队伍不行”关闭了专业,该校开始实施按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理学工学3个大类招生,大一结束时由学生再选择专业去向,无人选择的院系专业可能面临“终结”,叶志明称之为部分地实行“市场机制”来筛选专业、激励各院系提高教学质量。对基础学科,该校采取加大奖学金投放等经济杠杆鼓励学生选读。

教务处长吴良表示,再冷门的专业,只要办得有质量、有特色,总会有社会需求。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说,高校考量就业,毫无疑问要与市场对接,但在教学中还需要把握好人才培养的尺度,要帮助学生在学习、就业时,避免过于功利化。

专家:高校应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的“生死”挂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高校不能闭门办学,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以及规模,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某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熊丙奇认为其主要原因仍是大学生质量不高,如果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就可以实现跨专业就业,而且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没有严格要求专业背景。

对此,国家督学庞丽娟认为,我们的学生不比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毕业生素质差,但是的确有不如人的地方,以美国为例,要申请名牌学校,学生如果没经验就很被动,而且在高校的教学中,科学与社会实践比重很大;而我们的高校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欠缺,学生往往在几年学习之后,为了找好工作,在大学最后一年突击实习,并不能积累多少实践经验。


“大学提供的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冷门专业有就业很好的,热门专业也有回家待业的,关键还是看自己。” 庞丽娟说。

0条评论
我要评论
姓名*
匿名
验证码:看不清楚?